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信息发布
 
焦点新闻
地市动态
会员企业
招商合作
政策法规
企业招聘
 
会员登录
帐 号:
密 码:
 
 
公告栏
· 会 长 致 辞
· 江苏黑龙江商会微信上线
地市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地市动态
南京概况

点击数:3838  时间:2014/3/28 14:10:57
  • 南京概况

  • 2013年05月31日   来源:南京年鉴(2012)
  • 总体概况: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

      南京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南京位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5名,是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充满活力、充满潜力的现代化城市,先后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全国首家软件名城等称号。南京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南京正在全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的门户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市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市中心(新街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2°02′38″、东经118°46′43″。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587.02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6363641人,比上年末增加39441人。

      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市区东倚钟山,山高海拔448.9米,恰似龙蟠,气势雄伟;西傍长江天堑,大江从西南滚滚奔腾而来,向东北滔滔而去,下关江面最窄处也有1公里多,流经南京段长约95公里,浩荡磅礴,万吨海轮可终年通航,市区距长江入海口347公里。孙中山先生于1918年在《建国方略》中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

    (二)自然状况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

      南京城四周山峦起伏,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遥相呼应。市区除宁镇山脉最高峰紫金山外,北有幕府山峭壁如屏;西有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犹如蹲踞之虎,南麓有清凉寺、扫叶楼;城南的雨花台,是一座出产色彩鲜艳的花纹卵石的山冈;西南有牛首山、祖堂山,层峦叠翠,绚丽多姿;栖霞山在城东北,入秋后红枫黄槲,层林尽染;城东北临江兀立的燕子矶,山体虽小,但险峻峭拔,宛如欲飞的燕子。

      全市湖泊、水库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古城既有群山环抱,又有秦淮河、金川河和玄武湖、莫愁湖等大小河流、湖泊萦绕,点缀于城中南北,与浩瀚的长江一起,组成一曲山川河湖纵横交错的交响诗。难怪三国时,诸葛亮也不禁赞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南京蕴藏着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54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铁、铜、铝、锌、金、银、锶等15种矿储量江苏省第一,4种进入全国前6位。锶矿品位高、储量大,为东南亚之首。温泉是南京主要的地热资源,著名的有汤山温泉、汤泉温泉、珍珠泉温泉等,水温一般在20℃60℃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2011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中,六合1178.5毫米,比常年少1成;其他地区10791110毫米,与常年基本持平。年降水日数107125天。2011年全市14月全市降水量仅68157毫米,与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少57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对水产养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干旱持续至6月上旬,中旬后连续4段强降水过程,旱涝急转。2011年平均气温为15.4℃16.6℃,比常年偏高0.1℃0.6℃。常年冬季以东北风为主,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1.6℃;夏季以东南风为主,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30.6℃。南京市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在1934713日;最低气温-14.0℃,出现在195516日。2010年最高气温仅为38.4℃,最低温度5.5℃。中国气候学采用任意连续5天平均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南京进入春季是4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经柳绿桃红;进入夏季是68日左右,芒种时节,麦熟禾壮;进入秋季是9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12日左右,立冬已过,草木尚未枯黄。南京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

    历史沿革:

      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遗迹。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越城中的记述。人们把这作为南京城垣之始,距今已有2484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后来秦始皇南巡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以金陵地区起,筑建穿越今江苏东南和浙江东北部的驰道。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后于公元282年改建邺)。吴都城以今太平路一带为中轴线,南拥秦淮,北倚后湖,周长2019步(折合今85公里左右)。孙权在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达5层,44帆。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兵万人,航行到夷洲(今台湾),又派将航行去辽东、高句丽(高丽,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市一带,公元427年迁平壤)。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等都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宝库中光彩夺目。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佛寺穷极宏丽。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公元5892月,隋军攻入台城,从景阳楼下的井中活捉了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妃嫔。隋文帝下令将城邑和宫殿荡平改为耕地。 

      隋唐两代金陵处于建都于北方朝廷的刻意压抑、贬低和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的矛盾之中。政区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为润州属县,但仍不失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隋唐之后五代时的中国,诸雄相争,战乱不断。而南唐国建都金陵府,偏安江南,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著名的词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宋元时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南宋名将岳飞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元代,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创建大明王朝。当时的南京称应天府,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中心。他用21年的时间修建号称96里长的都城城垣(实际长度35267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清代,康煕、乾隆皇帝都曾6次到南京巡游视察。鸦片战争,清政府于1842年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其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在此建都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统治。19111229,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后又称南京。1927年,北伐军节节胜利,418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

      1949年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19529月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115日,南京改为省辖市。19531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为省会。1990年,国务院定南京在国家计划中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决定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2月,中央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经20024月行政区划调整,南京辖玄武、白下、建邺、鼓楼、秦淮、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合11个区和溧水、高淳2个县。

    市花市树:

    (一)市花:梅花

      1982419日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梅花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园新村、梅花山等富有历史意义的梅花胜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经受了风雪严寒的考验,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复苏,梅花绽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人赏梅、爱梅。梅花与雪松作为南京的市花、市树可谓珠联璧合。

    (二)市树:雪松

      1982419日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雪松为南京市市树。雪松挺拔雄伟,品格刚毅,耐严寒和酷暑、深为广大市民了解和喜爱。南京的雪松已有60多年生长历史,在城市绿化中广为种植,已成为全国繁育雪松的基地,做为市树很具代表性。

    经济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京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4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35亿元,增长22.4%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工业利税超过100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3.6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60.99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390.51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20.91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比重为2.744.952.4

      软件销售收入为1500亿元,增长50%。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500亿美元,其中出口超过300亿美元,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增长2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民营经济增加值2440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万元,分别增长13.7%17.8%

    科技创新:

      南京科教创新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底,在宁普通高等院校53所,在校大学生808498人;在宁两院院士82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8家,其中国家级14家(新增1家)、省级199家(新增23家)、市级35家。

      全市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创业“1+8”系列政策文件,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开发区、高新区和麒麟生态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加快,13个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开工建设。全年新增科技孵化面积34万平方米,麒麟生态科技城启迪低碳智能产业园、江宁云计算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开工建设。实施紫金人才“321人才计划,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5名。上市科技型企业39家。组建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00亿元。

    产业转型: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中电熊猫六代线投产、协鑫太阳能、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等一批新项目顺利推进,八大新兴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增长25%。服务业增加值31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7%。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河西金融城、苏宁慧谷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启动软件业一谷两园规划建设,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087家,软件业务收入1520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会展经济发展加快,南京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会展城市。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迅速。博西家电成为在南京设立的第一家跨国公司总部。金陵海关开关运行。

    城市提升:

      提升发展支柱产业,重点推进上汽南京基地、扬巴二期改造、南钢结构调整等项目。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京沪高铁及南京南站开通营运,建成南京南站集疏运体系,宁杭及宁安城际铁路、宁启铁路复线改造按计划推进,长江四桥建设进入吊装钢箱梁桥面阶段,加快纬三路过江通道、南京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122公路、纬一路快速化改造,以及绕城公路六改八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干线公路建设152公里。凤台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地铁十号线全线开工,三号线开工率86%,四号线一期,机场线试验段开工建设。完成湖南路,中山北路等18条干道,以及锁金北路、黑廊巷等400多条街巷整治。主城区德基广场二期、中城国际广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有序推进。十大功能板块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南箍桶巷、蒋百万故居、胡家花园等修缮工作全面启动。河西新城华泰证券、富顿世贸中心、奥体苏宁广场等一批具有综合功能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青奥村建设全面开工。麒麟生态科技园道路,河道整治工程、科技研发综合体建设推进顺利。完成南部新城玉兰路一期工程、浦口新城300多万立方米的吹沙填土筑路工程、下关滨江商务区82%的居民和近一半的工企单位搬迁。燕子矶地区66家化工企业基本完成关停并转,173三高两低企业基本实现搬迁改造。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启动拆迁和首期安置房建设。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龟山公园基本成形,沧波门到麒麟门段、秦淮新河段景观建设展开。完成中央路至钟阜路西城墙遗迹保护及顶面环境整治工程。垃圾分类处理在市区4个街道试点。拆除违建425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建重大项目绿评制度,加强保护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获联合国环境署组织评选的国际花园城市单项金奖。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农村新增造林0.487万公顷。城区建成小游园20个。实施水、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12149个。推动绿色施工,加强扬尘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7天。桥北、铁北2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基本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基本完成玄武湖、金川河一湖一河”57平方公里区域雨污分流任务和城北护城河、外金川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城乡统筹:

      出台《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推进农业“1115工程,新增高效农业1.15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0.67万公顷。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4.15亿元,实施22.9公里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滁河治理等工程。实施秦淮河调水,有效抗御6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土地综合整治规模0.32万公顷。完成10个城乡统筹试点镇街的规划编制。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20万平方米,完成125个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建设,实施23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改造一批农村公路和供水、排水管网。开展经济欠发达镇帮促工作,落实帮促144个。加强村级能力建设,市区两级投资8亿元,经过近2年努力,为189个经济薄弱村新建标准厂房97万平方米,取得租金收益6000万元,建立起经济薄弱村造血机制。提升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90家。启动青奥会和亚青会筹备工作,发布宣传口号,展开市场开发工作。对台工作和民族宗教、侨务、信访、人防、司法、工会、外事、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档案、地方志、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市政务服务中心启用。推进以南京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全年落实援藏、援疆等对口援助资金2.8亿元。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双拥模范城七连冠通过评审验收。

    文化建设:

    (一)文化概况

      2011年,全市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年底举行的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通过《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明确十二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南京市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在全省文化发展绩效考评中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制定颁发《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修订《南京市文化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65亿元,增长39.5%,占GDP比重达4.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科学规划、错位发展,江苏数字出版基地(雨花)、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获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认定,全市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基地)达6个。民营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和集聚应逐渐形成,动漫产业以本土原创影视动画和网络游戏为重点实现新的跨越,《郑和?魔海劫》被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2011国家动漫精品工程。核定有实质性推动的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24个,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园、老学堂、石榴财智中心等产业园开园,政府主导建立的紫东创意园、南京互联网文化创意园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历史文化保护

      2011年,大报恩寺遗址考古获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览获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最佳制作奖,朝天宫古建维修获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奖。南京市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艺术文化与遗产管理金奖。按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的标准,南京市对金陵大报恩寺遗址、明故宫遗址保护与展示项目提出工作计划,六朝博物馆开工建设。

      实施中央路至钟阜路西段和玄武门至神策门段城墙本体的修缮保护。制订全市9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门西荷花塘传统住宅区和门东三条营传统住宅区开始修缮出新工作。根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要求,确定淳溪镇等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瓜埠镇等10个重要古镇古村,并对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制定规划。通过调查,初步确定南京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并招收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制定具体保护规划。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完成文物保护维修项目10个和南唐二陵止水防渗工程方案编制、立项。组织完成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保护工作具体施工方案,并实施现场壁画保护揭取。全年共完成考古勘探工地70个,勘探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3万多平方米,发掘古墓葬171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5000余件;完成考古调查项目49个。

    社会建设:

      20101222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根本目标,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1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形成社会结构优化、社会管理高效、社会事业发达、社会活力迸发、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祥和的社会建设新格局,确保和谐稳定在全省第一,确保率先基本实现民生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确保实现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工作目标。10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再次明确提出,南京未来5年要以建设人民幸福都市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的追求,坚持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方针,全面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通过5年的奋斗,在省内第一批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民幸福指数跻身国内城市前列,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重点是实施一个计划,即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十大体系,即终身教育、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幸福都市建设动员大会,出台民生十大体系实施意见,提出以人民生活品质提档、幸福指数提高、尊严感受提升为追求,以富民优先、文化惠民、服务为民、改革利民、生态益民、法治安民为重点,让全体市民更加充分地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感、就业创业的成就感、生产生活的安全感、人居环境的舒适感、精神生活的充实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南京特色、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都市建设之路。至年底,南京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评为“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万元,增长13.7%;农民人均收入1.31万元,增长17.8%。市区两级筹集资金,将1983年以来被征地人员纳入城保体系,有30多万人拿到社保卡、医疗卡,其中一部分失业者拿到失业金,其余20多万人在办理中。投入400多亿元实施南京历史上最大的安居工程,岱山、丁家庄、花岗、上坊四大保障房组团近1000万平方米全面开工,竣工55万平方米,全市竣工保障房307万平方米,1.23万套房源进入选房程序。城乡低保标准提高25%—60%,发放低保金3.9亿元,为历年最高;着力解决改制企业职工,老知青、老军工、老居委会主任、老职工等17万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向15万企业退休职工兑现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金5.28亿元,30多万市民受益。出台全国最早、力度最大的学前教育惠民举措,向13.3万名适龄儿童发放幼儿助学券,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年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近5亿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出台困难群体十项救助计划,发放临时物价生活补贴78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0.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5%

      各区县推进扁平化”“网格化街道社区管理新模式,城市、农村社区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覆盖率分别为88%67%;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社会组织总数超过1.7万家,党组织组建率超过60%;加强社会,开展社区六进工作,全市沿街店铺、城镇居民和农村家庭技防设施入户率分别为63%60%40%“12345”热线群众呼入来电81万次,工单办结率为96%

  •  
    江苏省黑龙江商会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四方城1号十朝文化园4号楼一层
    电话:025-87768519
    传真:025-87768519
    邮箱:jsshljsh@126.com
    网址:http://www.jshljsh.com
    版权所有 2021 江苏省黑龙江商会 备案号:苏ICP备2021052003号 技术支持:快诚网络